
日期
-
地點
桃園市八德區重慶街36-1號 (八塊厝民俗藝術村)
鹹草,一般稱為藺草,也稱作蓆草,也有人依其莖成三角形而稱為三角藺,臺灣中南部一帶都可見其生長,尤以大安溪下游,苑裡、大甲等地的品質最為優良,從早期平埔族運用野生藺草來編織草蓆,再由漢人逐漸運用發展出更為繁複的編紋及立體編織技法。
手工細緻、具有天然香氣的藺草蓆,在清朝時期,為仕紳訪臺的最佳伴手禮;日治時期,藺草編織品更是僅次於糖和米的第三大出口農產品。
藺草編織品的市場供需,自然發展成產業鍊:種植藺草的草農、編織藝師、居中放樣收貨的草販、負責整燙及銷售的帽蓆行。
透過體驗藺草編織,我們可從中認識源自於風土的傳統工藝如何形塑在地產業並融入常民生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