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1年起,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致力於典藏建設,探索竹塹的文化歷史與北臺九縣市的發展,並賦予新竹公會堂嶄新的未來想像。
公會堂作為臺灣歷史的縮影,承載著百年文化記憶和發展精神。
由推廣輔導組策劃的《序曲》特展,以典藏機制為基礎展示精選作品,揭示美學館的典藏成果,展現20世紀台灣現代美學的演變,並重新詮釋社會教育與人文藝術,構築當代生活美學的新視野。
展覽說明
首次以典藏機制及其活化策略為基礎,對館藏作品進行系統化展示,展現竹美館在「美在興時代」背景下的在地典藏成果。
精選22件具代表性的館藏品,通過三大主題呈現豐富的文化與藝術內涵。
一、穿梭時空:攜古今風韻
(一)社教館館舍與西畫作品(8件)
本區展示的西畫作品,以6件「社教館館舍」圖像為主與2件「展覽活動時贈送」之西畫,這些作品長期以來是本館的典藏重點。
它們穿越歷史時空,展現了社教館及其周邊生活的多重意象。
從公會堂的形象到社教館的多層次視覺表現,這些作品揭示了建築物的歷史與文化符號的演變,並探討了藝術家與作品之間的深刻關聯,具體呈現了社教館的建築歷史與文化生活脈絡。
(二)傳統書畫作品(12件)
本區展示了美學館豐富的傳統書畫藏品,涵蓋自20世紀80~90年代以來臺灣新興藝術潮流的各個時期代表作品。
經過嚴謹的圖版授權行政程序,精選「典藏藝術行銷美學」2件及「展覽活動時贈送」10件書畫作品,構建系統且完整的收藏序列,攜古今之風韻,象徵美學館經典傳統書畫的重要組成。
(三)工藝木雕作品(2件)
本區展出的工藝木雕反映了工匠精神及工藝美學思潮的演變。
這些展品既為傳統工藝的文化符號,又呈現了傳統工藝與現代美學的完美結合。
二、文化平權:美在興時代
《序曲》致力於推動社會平權與多元發展,呼應「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與「本真存有」(Authentic Existence)的思想潮流,鼓勵多元文化發展,支持不同文化的共存與互動。
強調藝術與文化的推廣、保存、創新與教育的互動。
透過跨領域的知識整合,展覽提升文化平等的視角,強化臺灣在地文化的力量。
此次展覽特別聚焦女性藝術家的8件作品,展現女性在打破傳統束縛、追求自我發展過程中的歷史意義。
這些作品不僅彰顯女性創作者的專業價值,同時還深刻反映了女性藝術家推動當代藝文變革的不凡貢獻。
三、典藏活化:讓藏品說話
典藏品不應僅存於庫房,而應強化其當代價值和生活美學的意義。
致力通過學術研究和創新展示,推動典藏活化,讓藏品能夠「說話」。
挖掘地方美學和人文精神,將典藏成果轉譯成展覽內容,並作為文創商品的珍貴資源。
同時,在推行館慶和紀念日等活動時,提升文化體驗的活躍度。
(一)盟與萌的對話
首次與李澤藩美術館合作,充分發揮雙方專業的優勢,推動藏品的互補作用。
館藏互鑒,促進生活美學、視覺藝術與在地文化的認知結合,優化兩館文化資源的創新運用。
(二)打造友善生活圈
致力於讓不同社群,尤其是弱勢群體,都能平等享受館內的服務。
為特殊族群提供專門的教育活動,安裝無障礙設施,並在展覽與活動設計中考慮不同觀眾的需求,推動文化平權和無障礙服務。
(三)文化生命的延續
藝術作為獨特語言的形式,探索文化與科學知識的關係。
藝術家將抽象理念轉化為具體的文化形態,感動人心。
古典與當代藝術均能將情感與認知轉化為動容的美學體驗,展現文化生命延續的力量。
(四)向大師致敬
向在疫情期間辭世的藝文大師—何肇衢(1931~2023)致以崇高的敬意。
通過研究作品,探討大師對臺灣本土藝術的自覺與啟發,並以此開展藝術生命史的學術研究。
結語
典藏是美學館發展的基石,通過策展將藏品轉化為敘事性的展品,實現典藏活化的核心價值。
本次展覽深入挖掘展品的文化意涵,更賦予藏品新的生命,為公眾提供欣賞藝術的機會,並強化生活美學的力量。
近年來啟動的「典藏活化」專案,定期展出館藏精品,讓更多作品與公眾見面,提供審美的視角,促進對未來藝術史的思考,並重新定義與詮釋時代的在地生活美學。
活動來源: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