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

李增昌老師1927年生於竹東軟橋,自1955年起以鏡頭記錄竹東鄉土人文,作品橫跨人物、風景、節慶與民俗,見證客庄生活變遷。
展覽精選其七十年攝影創作,透過影像重溫新竹客庄的人情與歲月風華。

寫歷史的人-縣史館典藏檔案文獻展,以新竹縣縣史館館藏6個徵集階段為主題,以淺顯易懂之敘述方式說明,讓參觀民眾了解縣史館發展,並一窺古早年代文獻檔案的樣貌。

藝術家范揚清透過切割、焊接、打磨與塑形,將粗獷厚重的金屬,轉化為白鷺鷥細緻潔白與修長的姿態。
這過程既是工藝挑戰,也是美學實驗:讓「廢棄」成為「祝福」,使「廢鐵重生」為象徵「希望的生命」意象。
《白鷺鷥》不僅是一件雕塑,更是一個文化寓言:它連結自然的純淨、環境的提醒與客家口傳的守護祝福。
作品將成為觀眾凝視與省思的焦點,邀請人們思考 人、自然與文化的和諧共生。
藝術家簡歷- 范揚清具35年工程與環境防災經驗,長年投入社區、環境保護與文化推廣,並多次獲獎與媒體專訪,擅長以廢棄金屬創作兼具藝術性與環境意識的作品。
113年獲邀石秀灣觀光秘境花彩節展出、109年獲選為全國模範勞工並榮獲橫山鄉大山背地景藝術競賽亞軍,近年陸續接獲客家電視台、公共電視、自由時報等媒體專訪。
    展覽資訊> 展覽名稱:白鷺鷥-環境與藝術的交響曲 時間: 2026/01/01(四)-2026/03/01(日) 9:00~17:00(週一公休) 地點: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 園區(300新竹市武昌街110號)

活動來源:連結

展期:2025/12/6-12/27
開幕座談會:12/6(六),14:00-16:00
與談人:宋佳璐、黃建亮、萬一一
地點:藝站 One Station (香山車站前)
新竹市香山區中華路五段347巷2弄1號

創作理念
過去,我主要拍攝美國中⻄部與⻄部的廣闊地景,一直關注人類居住環境與土地之間的關係。
如今在台灣生活超過四年後,我開始記錄台灣的市景,主要聚焦於台北與台南。
缺乏開闊地景的情況下,我的鏡頭轉向構成台灣城市的鐵皮、帆布與水泥層層堆疊的結構——那些擁擠的景象,時常被金屬或塑膠板局部遮蔽,如同一張戴著口罩的臉。
最初,我被這種都市景觀的陌生感所吸引; 如今,我希望以鏡頭紀錄台灣的人造環境,提供一個既非理想化也非批判性的觀察視角,邀請觀者停下腳步,思考我們對所居之地的複雜影響。

宋佳璐
是美國自由譯者與藝術家。
2018 年畢業於耶魯大學後,曾赴中國安徽省的非政府組織工作,隨後於台南任教並學習中文三年。
現居台北,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班。

藝術家楊芝涵長期關注繪畫如何重構地方、邊界與身體之間的關係。
《浮動地景:變動中的邊界與身體》將於 2025 年 11 月 18 日至 12 月 20 日在加沃文行展出。
對楊芝涵而言,「邊界」並非穩定的分界線,而是一種持續移動、滲透與生成的過程。
本次展覽多呈現其2022 年自英國倫敦藝術大學碩士返台後的新作,將新竹的生活經驗作為創作核心,與在倫敦都市環境中的體感相互疊合,建構出介於記憶與現實之間的動態地景。

在畫面中,顏色與筆觸的碰撞生成如有機體般的律動,景觀處於尚未定型的狀態,凝縮與擴散並存,城市活動與日常痕跡的殘像被捕捉其間。
作品以室內、建築與城市空間的拆解重構為基礎,使畫面游移於秩序與混沌之間。
在這些浮動而模糊的景觀中,身體的感知、記憶與心理被折射出來,形塑出「移動的邊界」,展現個體與空間、時間、環境互動下的流動狀態。
這些繪畫不只是生活經驗的再現,更是一種持續生成、未竟的視覺經驗。

結合新竹縣政府文化局30週年局慶,結合感念回顧、多元文化融合、文化創新等三大主軸,串聯新竹縣各鄉鎮文資景點,辦理10場文化資產遊程,期待透過多元形式展現新竹縣有形、無形及複合性文化資產的多樣性,在管理維護、培育傳承等面向之演變及創新,呈現台灣豐富的文化及歷史底蘊。

結合新竹縣政府文化局30週年局慶,結合感念回顧、多元文化融合、文化創新等三大主軸,串聯新竹縣各鄉鎮文資景點,辦理10場文化資產遊程,期待透過多元形式展現新竹縣有形、無形及複合性文化資產的多樣性,在管理維護、培育傳承等面向之演變及創新,呈現台灣豐富的文化及歷史底蘊。

市集於114年11月22日在新竹縣新瓦屋客家文化園區登場,早上11點開始、下午5點辦理抽獎活動,集結北區地方創生團隊與飲食品牌,現場有超過20個地方品牌攤位,還有計畫成果展示、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巢兼代季刊發表會、音樂表演與主題交流活動,充分展現地方創生團隊與北區飲食文化的多樣性。

活動來源: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