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

「水」是人類和動植物生存發展的必需品,為宣導愛護水資源的重要性,「新竹水道取水口展示館」即日起推出全新常設展「取水由此去Water is Here」,以開放式的展示風格,結合5大互動體驗,向市民科普水源知識及新竹在地水文知識,並傳達惜水用水理念,不僅在視覺上帶來全新感受,更以科技帶領觀者在歷史與現代中創造新想法,盼能喚起大眾對水資源的珍惜、瞭解水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歡迎市民朋友們踴躍觀展。

市長高虹安表示,市府團隊秉持「美感新竹」、「宜居永續」施政策略,竹市的水道設施與新竹地區城市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不僅連結每條街坊巷弄,更是城市歷史與現代科技的橋樑。
竹市水道取水口展示館提供民眾親近歷史及水文科普的機會,並見證城市文明的演化,成為現代市民的絕佳遊憩場所。

文化局代理局長李欣耀說明,新竹水道取水口為竹市自來水現代化的里程碑,位於水源街與東勢街交叉處,於1929年(昭和4年)興建完成,是日治時期新竹街都市的供水系統,直到寶山淨水場與新竹第四抽水站興建後,相關設施才於1981年停止使用。
2011年被指定為市定古蹟,經修復整建,於2019年以新竹市水道取水口展示館的面貌問世,進行水資源之整體歷史、建築、特色展示及教育推廣。

新竹市最老的古蹟寺廟長和宮保存文物不遺餘力,耗費3年籌畫文物館,已經完成設置,常設「長和宮史話」及「新樂軒風華」兩大展區,展出清朝乾隆7年(1742)建廟以來重要碑刻、媽祖信仰文化以及新竹市第一批具文資身分的「新竹新樂軒北管四點睛」等近百件文物。
為竹塹北門地區280年來,水郊船戶地方商紳的經濟活動、宗教信仰以及庶民休閒娛樂等傳統文化,留下重要物證。
主任委員楊金土擲筊請示媽祖,為文物館命名「金長和媽祖水仙文物館」。

2014年金長和水仙文教大樓落成時,即預留三樓空間,希望能將媽祖渡海來台所乘坐的鑾轎、開基龍印、歷來穿戴的盤金繡龍袍神衣、三座清朝時期留下來的石碑、清大理石紅斑紋獅首耳圈足爐等等歷史悠久的文物、道教儀軌法器以及各方善信捐贈庶民生活器具展示出來。
以宣揚道教信仰、光顯媽祖靈聖,讓淵遠流長的信仰文化能夠傳承給後代。

對於文物館歷經3年籌畫建設順利完工,楊金土主委特別感謝來自各界善信捐贈籌建經費,以及來自中央大學中文系崑曲博物館洪惟助教授團隊、古蹟界大老李乾朗教授以及在地文史工作團隊全力支持與專業投入,讓文物館能以發揚媽祖信仰文化,傳承北管傳統戲曲藝術為宗旨,有系統的整理耙梳長和宮與新樂軒的發展歷史,讓這一批珍貴又脆弱的文物,能在良好的保存與展示環境中,再次與世人見面。

介紹
走進莊志輝藝術工作室,靜謐猶如時光停住,以油畫及木雕創作的「尋找內心的名牌」作品,像是直透人心靈魂般震盪著心跳,讓時間重回人間。

成長於澎湖的莊志輝,從小熱愛藝術創作,藝術種子從老喜餅盒子的龍鳳圖騰臨摹到自創百式過招,充滿想像力、不受侷限的創作能量,讓他跳脫框架讓作品蘊含多層次驚喜。
有「台灣達利」、「新竹達利」之稱的莊志輝,作品富含人生哲理,尤其是天、地、人合一境界,常用神秘、抽象及浪漫、超現實的手法體現強韌生命力。
工作室不定期開放給創作者及有理念的人來分享,是一個公益實體平台。

打開新竹一方創作天地 「台灣達利」莊志輝老師
拜訪莊志輝老師的藝術工作室,空間裡擺放油畫、木雕與銅雕創作,每件作品都跳脫框架、充滿無限想像空間。
特別是一件名為「在頭前溪遇見你」的作品,是老師用在頭前溪撿到的朽木創作,燒毀的木頭留下自然空洞,老師加以發揮、展現六個洞的輪迴,更讓作品透光呼吸、帶入風城的氣息。

策展論述
賴雯淑(陽明交大應用研究所教授/所長、陽明交大文化研究國際中心研究員)

將軍村過去是陸軍金門防衛司令部高級將領的居住地——「百顆星星的家」,於今已轉變為歷史聚落,除了保有珍貴的歷史記憶與獨特的生活紋理外,也成為新竹市新的眷村聚落容貌。
「轉個彎,走入將軍村」常設展,強調將軍村場域的開放性、公共性、常民性與生活性。
以將軍村原住戶及其後代的生命經驗為經緯,由下而上展開歷史梳理、詮釋以及轉譯。
透過常設展和原住戶齊心合作,邀請大眾的參與,展開再認識、再思考、再對話,一起實踐「將軍村開放圖書資訊園區」的再利用。
以曾經的將軍住所,如今的知識與生活社群切入,在延續眷村的人情味與老智慧同時,也交織著人們對未來的探索與想像。
透過新、舊新竹人的參與,共同形塑生活願景、建構生命共同體。

活動來源:連結

玻璃是新竹特色,現有「甕口玻璃」坩鍋窯爐更僅存無幾,玲瓏窯玻璃工藝有限公司共有84坪,屬多功能式空間,包括展示間、團體參觀區、坩堝窯爐工作室、辦公室等,每一空間皆為獨立之創作環境。
尤其是坩堝窯爐工作室設備齊全,坩堝窯爐、退火爐、升溫爐及配料台一應具全,所有設備如獨立式爐灶、自配原料、退火爐、技法、工法、研磨……等均由林瑤農老師自行設計、疊造有系統的完成。
自工坊成立以來由林瑤農老師帶領著跟隨他多年的老技師數名以及兒女,為傳承台灣傳統的手工玻璃工藝而努力奮鬥。
在高溫的工作環境下,環境合法性及安全性更為重要,除了工作室式鋼構建物外,全廠區的通風設計、消防設備設置及降火的灑水裝置,都是工作室的安全重點。

活動來源:連結

為使玻璃工藝達完美理想之境,工坊負責人許金烺四十餘年來不斷研發「玻璃火熔細工雕塑」技法,長期參與新竹市玻璃工藝博物館各項玻璃藝術推廣活動,教學示範經驗豐富,甚獲好評。
工作室鄰近重要交通動線,亦與新竹市各風景點相距不遠,適合作假日知性之旅之駐足點,來 一趟優質的工藝探訪之旅。

活動來源:連結

高齡九十歲的資深花燈藝術蕭在淦老師,為傳承民俗技 藝,長年精研花燈製作。
在傳統藝術裡,花燈製作雕琢精巧,是一門富巧思,且古色古香的藝術品,深具老祖先智慧與技藝融合。
蕭老師作品創作之技巧廣受稱讚,曾獲工藝之夢「工藝設計獎」、文建會「民族工藝獎」,獲獎無數,作品亦受邀至歐美各國參展。
其所設立之蕭在淦花燈工作室,與北門老街、城隍廟及新竹科學園區結合文化休閒,富含濃郁的歷史風情,亦適合親子共訪,喜歡藝術的您,一定要到這來看看喔!

活動來源:連結

李文褔老師擅長於空心玻璃之吹製,以俐落、快速,宛若一場渾然忘我的舞蹈,盡情地展現不受拘束的生命力與創作力,行雲流水間,在亮燦光火交織舞動中,瞬然迸發,一氣呵成。
四十幾年的漫長歲月所練就的紮實功夫渾然呈現。
李老師長年參與新竹市玻璃工藝博物館各項玻璃藝術推廣活動,教學示範經驗豐富,甚獲好評。
其工作室「玻璃工藝王國」,位於玻璃工藝博物館正對面,鄰近市立動物園及十八尖山等景點,交通便捷,其空心吹製之玻璃創作技法,為文化創意產業推廣之示範重點。
享受生活藝術的最佳好去處。

活動來源:連結

葉佳讓老師從事佛雕四十餘年,其作品融合台灣閩南式、日本的風格特色及東方禪意,和隨著時代審美觀念的變遷,法像也因之更替,近年也加入公共藝術及文化創意開發、更擔任臺灣工藝之家北區召集人。
所創作品廣受寺廟供俸以及私人企業所收藏,也讓喜歡藝術的朋友可以多一處好聚點,感受到一份宗教歡喜與慈悲。
歡迎有興趣的朋友來到『好柿會花生』的故鄉-新竹,將會有『好事會發生』 葉老師工作室位於68號東西向快速道路武陵交流道邊,鄰近新竹市文化局、境福宮..等。

活動來源:連結

林時植從2000年開始接觸陶藝創作,作品曾獲國內外美術獎項肯定,2004年在家鄉辦了第一場人生個展(找自己),正因為人生在28歲之後重新定位,找到真正的自己,而以此為展覽主題。
2009年林時植父親退休後,父子將(力榮鐵工場)重新設計改造為(陶藝之林藝術空間)。
林時植老師的創作態度是嚴謹與率性參半,作品構成需要嚴謹,卻不設限創作形式,以閱讀做為創作養分的補充,建築、哲學、科學、天文學...等學域都是值得涉獵的方向,其陶藝特色就形式上而言,會融入不同的材質(金屬、木頭、石材、琺瑯、等等...)。
從杜象作品中的(現成物)衍生出來的想法,讓不同的元素擺在正確的位置,作品因此能完整呈現才是最重要的。
(陶藝之林)位於省道台一線旁,環境清幽,交通便利,鄰近香山濕地、青青草原,竭誠歡迎您一同探訪現代陶藝美學之旅!

活動來源: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