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

社區環境劇場系列 ⎯ 舞蹈×鼓藝
本系列活動邀請1895乙未保台紀念公園周邊社區居民,透過舞蹈、鼓藝、歌謠及戲劇等表演藝術訓練,將乙未戰役歷史與客家文化深植於地方空間脈絡中。
成果發表將配合本館年度活動「義勇祭」登場,讓觀眾於熟悉的生活場域中,體驗歷史脈動與文化感動。

劇場不只是呈現歷史的舞台,更是社區對話的平台。
透過沉浸式演出形式,居民不僅投入參與、也在觀賞過程中產生情感共鳴,讓歷史記憶在當代生活中持續流動並煥發新生。

1895乙未保台紀念公園 社區環境劇場培訓
《草舞流光》×《鼓振山河》 ─ 同一批社區夥伴共同參與
本培訓計畫誠摯邀請社區夥伴加入,以肢體表演化作時代記憶,展現乙未義軍奮勇不懼的精神意志。
課程結合客庄春日常見的青草文化意象,將地方風土轉化為動態舞台美學。

舞蹈老師王怡方與鼓藝老師蘇姮嘉將攜手擔任教學引導,協助社區居民在藝術創作中重塑歷史,凝聚情感,並以表演為橋樑,連結土地、記憶與人心。

活動來源:連結

公共藝術,如何從一紙政策成為美學與城市的連結?色彩,又如何影響公共空間的感受與文化記憶?兩大主題,一次帶你走進公共藝術的核心與細節!

講師:張惠蘭(東海大學美術系所專任副教授)、熊鵬翥(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展覽創作理念:
2006年時藝術家以水桶人為創作角色不斷發表作品。

2020年因新冠病毒席捲全球,開啟“冰封”系列的創作內容。

2022年疫情暫時結束,開始以“紅蛙”作為新的創作題材。

蛙的生命週期從蝌蚪到成蛙,其蛻變過程象徵著我在藝術創作的成長變化與轉型;蛙生活在水與陸地的交界,它是兩個世界之間的過渡者,是現實與理想、自然與文明之間的掙扎與平衡。
紅蛙以幽默、童真或奇幻的形象呈現。
其出現預示未來創作有不同的發展方向,內容選擇上也有更多的可能性。

“蜕變--蛙的聯想”系列作品體現由外轉而向內的創作過程,以面對生命最初始的心情來看待創作這議題,也是探討自我發現、重生與變革的起點;希望透過油畫、剪紙、羊毛氈和木雕的多元呈現,能帶來新的視覺體驗。

********創意工坊********
08/03(日)
(1)剪紙藝術 13:30-15:00
(2)羊毛氈平面創作:15:30-17:00
報名方式請洽隱藝術官網

(策展人:劉經倫)

活動來源:連結

公共藝術,該如何從理念走進生活?計畫型公共藝術如何策劃、執行、邀請民眾參與?社會住宅裡的藝術介入,又是怎麼建立「家的感覺」?這一場,邀請兩位重量級講師,從制度推進到真實場域,帶領大家深度理解公共藝術的擴展可能!

講師:張惠蘭(東海大學美術系所專任副教授) 、吳慧貞(禾磊藝術有限公司總監)

台灣樂活客語夏令營
大家共下來寮Hakka咚生趣
讓參加學童認識客家文化、學習客家母語、學習客家美食與傳統花布筆筒工藝等課程活動

還記得去年場場爆滿,熱烈好評的【北管鬥陣來七逃】,使用桌遊的方式帶大家一起進入北管的奇妙世界!今年將『律音管』結合北管的『工尺譜』,帶領大家敲敲打打玩北管!《做中玩,玩中學》,快來揪樓頂,揪樓下,一起「工六五亻乂亻上」~

活動來源:連結

桃園城市創意設計中心攜手中原大學商業設計學系,並邀請文史工作者藍博瀚深入桃園舊城區進行實地探索。
讓豐富的在地文化與歷史,透過「創新視覺」轉化為清晰易懂又兼具美感的「資訊圖像設計」,作品呈現9組不同主題的地圖設計、導覽海報、手冊等多樣性,主題涵蓋信仰、美食、伴手禮、咖啡店等生活面向,展現設計與地方文化的深度連結。